什么是傳感器?
傳感器是入侵探測器的核心,它是一種物理量轉換器件,可以將入侵時所產生的力、壓力、位移、振動、溫度、聲音、光強等物理量轉化為易于處理的電信號和電參量,如電壓、電流、電阻、電容等。這種轉換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的。被探測的信號我們稱之為輸入信號x,轉換后的電信號稱之為輸出信號y,那么有y=f(x),f稱之為轉換函數。轉換函數則反映了一定的轉換規律。對傳感器來說輸入信號除了被探測的入侵行為所產生的物理信號外,還包括有干擾所產生的氣壓、溫度、振動、噪聲等干擾信號,因此實際上轉換函數應是一多元函數,但好的傳感器會使干擾對輸出的影響被忽略。
傳感器的輸出電信號有兩種,一種是連續變化的信號,我們稱之為模擬量。如光電二極管輸出的電流隨光照強度大小而變化就是一種連續變化的物理量。但報警控制器通常只接收入侵行為是否發生的有無信號來決定相應的防范措施。這就需要將連續變化的模擬信號轉換成只有“有”和“無”兩種狀態的數字量,通常用“1”表示“有”,用“0”表示“無”。這種轉換可以在探測器中完成,也可以在報警控制器中完成。通常是將傳感器探測到的模擬信號與一予先確定的基準信號相比較,小于基準信號可認為該信號為干擾引入而非入侵信號,判定為“0”,超過基準值時的信號則只能在入侵行為發生時產生,判定為“1”。也有少數的傳感器產生并輸出的信號只有兩種狀態,如干簧繼電器的“通”與“斷”,已經是數字信號而不需轉換和比較,可直接被控制器接收。
什么是菲涅爾透鏡?
菲涅爾透鏡作用有兩個:一是聚焦作用,即將熱釋紅外信號折射(反射)在PIR上,第二個作用是將探測區域內分為若干個明區和暗區,使進入探測區域的移動物體能以溫度變化的形式在PIR上產生變化熱釋紅外信號。
什么是雙鑒技術?
根據物理學中的多普勒原理我們知道,微波以一種頻率發送,在其覆蓋的范圍內有移動物體時,將以另一種頻率反射,這樣發射頻率和反射頻率有一個頻率差異。這樣檢測改變量的大小可得知人的體積及移動速度,結合紅外探測到的信號,同時通過內部CPU芯片對兩種觸發信號作運算處理,綜合分析信號的相關特征,最終確定視區內是否有入侵者。雙鑒式探測的誤報率較低。此外由于是雙鑒比較,因此紅外探測可調到較高靈敏度,從而克服了近體溫效應,即當室溫接近人體溫度時,探測器仍能正常工作。
什么是三鑒技術?
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對探測器的影響比較大,在大風、陽光照射、飛鳥或其它小動物的移動等情況下均可能引起探測器的誤報,所以要求探測器一般都是安裝于室內環境。但這樣只有當入侵者進入室內時才會引發報警,不能真正有效的實現把入侵者阻擋在門外,所以市場上急需一種探測器能在入侵者進入室內前就能夠預先報警,將防線外移,把入侵者阻擋在室外,這就是室外型的探測器。由于室外環境的影響因素較多,室外探測器比一般的探測器要求有更高的抗誤報能力。探測器內部應用了兩個甚至三個紅外傳感器,采用雙視窗的結構,當這些傳感器均判斷為有真正的人體入侵時才報警。采用這種技術不僅可抗強光(≥100萬Lux,一般室外探測器的才幾萬Lux),且可抗大風、小動物、外界噪聲及各種惡劣氣候的影響,真正達到符合室外防范的要求。
什么是雙幕簾技術?
方向識別幕簾一般由雙幕簾組成,這兩道幕簾分為內幕簾A和外幕簾B。當主人從內往外走動時,先觸發內幕簾A,再觸發外幕簾B,此時探測器不報警;當入侵者由外往內闖入時,先觸發外幕簾B,再觸發內幕簾A,此時探測器立即報警。戶主出去以后返回室內時,也是先觸發外幕簾B再觸發內幕簾A,為此需對戶主返回與外人入侵進行區別,探測器會在戶主出去后進行一定的報警時間延時,以確保戶主返回時不報警。幕簾探測器一般是用于防范窗戶、陽臺等進出口區域,但安裝一般幕簾探測器后,主人在出入陽臺也可能觸發探測器報警,戶主的活動空間隨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方向識別幕簾探測器則可解決這一問題。 什么是四幕簾技術?
四幕簾的組成,其工作原理和上述的雙幕簾相同,具備方向識別功能。但其采用了數字信號處理電路(DSP),以及應用了三矢量數位正交分析技術,能夠更準確地辨別人體的移動方向,進一步提高方向識別的精確性。
被動紅外探測器的原理是什么?
所謂被動紅外探測器只有紅外線接收器。當被防范范圍內有目標入侵并移動時,將引起該區域內紅外輻射的變化,而紅外探測器能探測出這種紅外輻射的變化并發出報警信號。實際上除入侵物體發出紅外輻射外,被探測范圍內的其它物體如室外的建筑物、地形、樹木、山和室內的墻壁、課桌、家俱等都會發生熱輻射,但因這些物體是固定不變的,其熱輻射也是穩定的,當入侵物體進入被監控區域后,穩定不變的熱輻射被破壞,產生了一個變化的熱輻射,通過菲涅爾透鏡,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感應到的是移動物體溫度與背景溫度的差異,將紅外信號變化轉變為電信號后發出的報警信號。
主動紅外探測器的原理是什么?
主動紅外探測器是由紅外光發射器和接收器兩個部件構成。一端發射紅外線、另一端接收的紅外線,通過紅外線將對射兩端形成一個回路。主動紅外發射器發出一束經調制的紅外光束,投向紅外接收器,形成一條警戒線。當目標侵入該警戒線時,紅外光束被部分或全部遮擋,接收機接收信號發生變化而報警。
我司探測器ALL IN ONE技術的含義
ALL IN ONE技術在單鑒紅外探測器的應用,增強了自我的保護能力,而有效降低誤報率。主要體現在:在單鑒探測器中增加紅外防遮擋,能讓防遮擋距離達到15-20CM;探測器如果探測到有強光的干擾時,系統就會自動關閉,模糊控制外界環境而啟動,防止誤報;具備方向識別和環境識別的功能,利用紅外的本身性能和模糊控制的方法,探測器可以自動測定周圍環境的溫度、電磁波、微風、噪音干擾等而進行自我調節,防止因環境變化引起的誤報;采用CPU控制和區域探測的方式,如主人需外出,在有效的時間內不會報警,進來后改為10秒,10秒后若有人再次進來就會觸發報警,如一人外出未進來,再有人外出,則計時重新開始;能量堆積DSP芯片的應用,提高了探測器的靈敏度,加強了防寵物功能,將誤報率降到最低。
ALL IN ONE在雙紅外探測器的運用中不但包含了單鑒紅外探測器中體現出來的功能,也采用了許多獨特的設計:增加振動傳感,在系統工作時震動或觸摸都會自動報警,加強自我的保護能力;探測脈沖數可選擇,即是根據物體移動的速度,可以選擇探測侵入者走動步數設置報警模式,做到識人而報;采用雙頻探測技術和溫差分割方式判斷寵物與否,多重的防寵物功能,讓探測器更具靈動性;自動溫度補償功能,若探測器的表面有露珠或結冰,及時調節溫度,使探測器的探測環境不被干擾。
雙鑒或多鑒探測器往往要求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人工智能化的設計要求更高。ALL IN ONE技術在雙鑒及多鑒應用中,可以轉換探測模式,采用人工智能芯片模糊計算,若在5分鐘內紅外報警10次,而微波未報警,則系統會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微波為主探測器,反之依然,從而降低誤報并發送故障信息。并且為了徹底改變在一個房間不能安裝兩個探測器的現象,采用微波分時發